抖音名字大全男繁体字或抖音名字大全男简单大方

2024-01-22 09:55:46
直播吧 > 抖音直播 > 抖音名字大全男繁体字或抖音名字大全男简单大方

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抖音名字大全男繁体字,以及抖音名字大全男简单大方的知识点,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,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。

文章详情介绍:

坚持繁体竖写板书的《百家讲坛》王立群:人类最不该告别的是读书

王立群是河南大学唯一上课用繁体竖写板书的老师。人生进入第75个年头,他依然执拗地保持着一个老派学者的风范。除了必要的活动,他几乎不再外出,只把精力放在学术研究和写书上。“知识写到书里,将来总会有人看。”

尽管家里的电视机、空调看上去已经“战斗”有些年头,但搭在腿上最新版的苹果电脑才是“主力”。他一直尝试用新媒介和新方式翻阅历史。

2006年,王立群登上《百家讲坛》,成为青歌赛评委、《中国诗词大会》嘉宾。屏幕里,流行语张口便来;屏幕外,他常与网友互动。最近,他又将自己钻研了一辈子的学问变得更时髦——在抖音和今日头条上阅读旧史书、分享新观点。

4月14日,抖音、今日头条联合人民日报新媒体、13家出版机构联合发起“都来读书”全民阅读计划,希望通过这个计划可以让更多人的好读书,读好书。计划发起的同时,我们也得知,王立群成为这个呼吁读书的计划的首批领读人。

作为首批“领读人”,他推荐了《大风起兮云飞扬:汉高祖刘邦》,在他一贯慢条斯理的讲述中,帝王将相奔来眼底,历史浮沉涌上心头。媒体评价他如一把慢火,温和、持久。

“真正让我读懂《史记》的是经历,是现实”

有人称赞王立群的书房一整面墙都是书,他颇得意地纠正,“谁说的?书多得四面墙都放不下”。

环顾四壁,最爱的一本还是《史记》。他在《百家讲坛》上因它而成名,“《史记》中很多原文我都能背下来,但我不能那么讲,必须转化成现代汉语”。他认为《史记》是“二十四史”中最富有文才的一部书。唐宋以后,很多作家都把《史记》当作学习古文的典范和模本,就像学书法时的字帖。

1966年,在一所小学做代课教师的王立群第一次见到《史记》。学生们砸了小学的图书馆,学校仅存的一部《史记》被当作“四旧”扔在院子里。王立群趁着夜色,把这本历史的精华从地上捡起,偷偷开始阅读,虽然有些地方还看不明白。

“真正让我读懂《史记》的是经历,是现实。人们往往说读书让人读懂现实,但我的体会,常常是现实让我读懂了《史记》。”

1965年参加高考,王立群报了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。但因为家庭出身不好,没等发榜就在开封市的一家小学当起代课教师,每月工资30.5元。7年时间里,他教过语文、数学、书法、美术,甚至还教过音乐——他用一星期学会了脚踏风琴。

1978年,中国恢复招收研究生,高中毕业、没上过大学的王立群决定直接考研。“当时最头疼的是外语,我高中时代学的是俄语,丢了14年,重新捡起来非常不易。”王立群说,他向单位同事借了一套《俄语》教材,啃了大半年,竟然考过关了。政治考试没有教材,全靠市组织部发了3本政治经济学宣传小册子,很薄,他一天啃一本。第四天,看了《辩证唯物主义》和《历史唯物主义》。“政治课一共复习了四天,考了91.5分,是我考得分数最高的一门课。”

1982年,王立群研究生毕业留在河南大学任教,开的第一门课是中国古代文学,内容就包括《史记》。央视海选《百家讲坛》主讲人时,他凭着对项羽的独到解读胜出。

同事说他,“这个人平时在系里谁都不是很热络。和他共事20年了,想不起来和他有过什么故事。他不打牌,不喝酒,以前还跳跳舞,现在忙,舞也不跳了。”

他把更多的时间花在读书上。“首先,我要把原始文献看完,再把学术界的研究资料以及学术论文一网打尽,这个工作量超乎常人想象。”仅一篇名为《高平之战与赵匡胤的崛起》的文章就近一万字,类似的研究文章有数百篇。

有一次,王立群在南京签售,读者的年龄跨度从8岁到86岁,“人们常说‘误人子弟’,如果我备课不认真,讲座有差错,那我误导的不仅是子弟,连子弟他爹、子弟他爷都可能被误导了,所以我现在一门心思把讲稿写好,把课备好,一个月恨不得它有60天。”

儿时读书是件奢侈事儿

王立群8岁开始承担全家的做饭任务,现在还经常蒸馒头,包饺子,炸丸子。“我的童年少年几乎没有欢乐可言,磨难太多了。”

读完小学,他进入一所民办中学“新新中学”。学校名字挺新,校舍极旧,是小巷里两处民宅。

既是民办,国家不支付经费,13岁的王立群接受了人生第一次挫折教育,一入学就变成“农民工”。“一周三天,步行十几里,自备干粮,到开封南郊搬砖、提泥”。新新中学揽到了替砖厂拉砖的活儿,离城十里。马白天拉车,晚上初中生代替马拉车。

学生们还给钢厂砸矿石。一人一把锤子,一砸一天。把砖头那么大的矿石砸成比鸡蛋小一点。“梆!梆!梆!”用劲小,砸不开,用劲大,一旦砸偏,手指头立即起个大血泡。

干完一天活,他们可以在次日上课。可是第二天,大家浑身疼,有时连笔都拿不住。

小时候,读书是件奢侈的事儿。儿时的游戏、伙伴都已记不清晰,但想方设法找书来看的经历却刻骨铭心。痛苦时,王立群在图书馆读到“富贵不能淫,贫贱不能移,威武不能屈,此之谓大丈夫”,“我的感动,我的决心因此而起。懂得自强不息,不是《孟子》教给我的,是生活告诉我的。它让我的忍耐和艰辛有了一个倾听者,让我所有的辛酸和委屈找到了宣泄的出口。”

王立群爱静不爱动,读书是头等嗜好,年轻时读书和现在读书不太一样。“现在由于阅读的丰富,比年轻的时候领悟得更深,因为很多时候是靠现实才能懂历史。懂得了现实之后再看历史,可能会看得更透一些。”

王立群的同事说他“不大爱和人交往,喜欢独来独往。有人说这是内向,但这个词好像不太准确。准确地说应该是‘儒雅’。‘儒’就是做学问,有传统知识分子的精神;‘雅’,就是说话、仪表,很讲究、得体。” 古人云,“腹有诗书气自华”,儒雅的气质是靠知识滋润的,是靠阅读培养的。

他曾经到美国讲学,看到他们对建国200年来的东西保护得好。“我们有5000年的文明史,在河南,走到任何地方都可见秦砖汉瓦。历史的遗产不能在我们手里丢掉,历史是割不断的,因此对于现代人来说,读历史意义非常大。”

一个社会是提升还是沉沦,就看有多少人在阅读

先前有人统计,中国人年均读书0.7本,与韩国的人均7本、日本的人均40本、俄罗斯的人均55本相比,中国人的阅读量少得可怜。尽管这些数据不很确切,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:中国人的人均阅读量是非常低的。王立群感到纳闷,中国人真的不读书吗?

中华民族历来推崇读书,姑且不提上流社会的士大夫阶层,乡村僻壤的农民也追求“耕读传家”,这是旧时的家居牌匾或过年春联上常用到的四个字。由此看来,中国人不仅崇尚读书,而且是有阅读习惯的。

但有一种人读书是为了炫耀和卖弄。王立群讲到,从前有一个自以为博学的人,出去买驴。按当时的习惯,买家要给卖家写一份契约。博士铺开白纸卖弄起来,下笔千言,足足写了三大张,还在继续写。卖驴人等得不耐烦就催他快点,他却说,不急,快写到“驴”字了。后来就用“三纸无驴”这个成语指废话连篇。

除他之外,还有一个爱显摆的书虫,“袒腹晒书”。讲的是东晋时期的郝隆,无书不读,有博学之名。在当时,每年的七月七日有晒衣的风俗,富贵人家纷纷将绫罗绸缎高高挂起,也有借此炫富之意。家贫的郝隆无衣可晒,于是袒胸露腹,仰面朝天躺在太阳下。有人问他这是在干什么,他傲然而答:“我晒书。”

古人炫知识,今人炫财富。炫知识的人没有财富,炫财富的人没有知识。古人毕竟有可以炫耀的知识,而今人呢?

汉代的兒宽,受业于孔子的十一世孙孔安国,家贫无资,给人打工,锄地的时候都带上经书,一到休息时就诵读,后位至三公。汉朝时候的朱买臣,家里很穷。为了维持生活,他每天都得上山砍柴,常常背着柴一边走一边看书。他的妻子觉得这样很丢脸,还因此与他离了婚。后来的朱买臣功成名就。还有隋朝有一个叫李密的人,骑牛外出,怕在路上浪费时间,于是把书放在牛角上,边走边读。

“这几位古人,大都连基本的生活都很成问题,仍然能够有时间读书,今人还好意思说不读书是因为没有时间吗?”

“人类最不该告别的就是读书。”有一位学者说过: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,是一个人的阅读史;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,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;一个社会是提升还是沉沦,就看有多少人在阅读;一个国家谁在看书,看哪些书,就决定了这个国家的未来。

有一些学者担心,互联网时代,读书会不会变得浅薄?大家之所以认识我,是因为我在电视上做了《百家讲坛》,我有一个明确的宗旨——我们在电视做节目实际上是做阅读的导引。

他从来不认为读书与新技术有天然的分隔。他从1992年开始使用电脑,是在互联网上最活跃的学者之一。他编写了一本《王立群智解成语》,以故事论时下,将与食物有关的成语汇总出“舌尖上的成语”;关注社会上的房价问题,用杜甫名句“安得广厦千万间”为题;在“爸爸去哪儿”一章中,他结合成语和历史,谈及了如何做父亲。

“2009年因为重度冠心病,第一次手术我差点就死在手术台上,3月份心脏做了2个支架,4月份又做了4个,现在我带着6个支架。”尽管身体在不可避免地衰老,王立群的思维一直活跃在最前沿。他在新潮的app里做领读人,在今日头条上保持高频率更新。“学生们”遍布各个年龄层,随时随地与他互动,某种意义上,新的尝试让他站上比《百家讲坛》更高的地方,令8.54亿网民都能看见。

一千多年前,当时中国唯一的高等学府——大宋王朝的国子监设在河南;一百多年前,八国联军入侵北京,清王朝将全国的科举考试由北京转至河南贡院。王立群从河南大学的黑板前走出,登上全国讲台,又在手机屏幕里向亿万人重新解读历史。

60岁成名的王立群大器晚成,他说:“成名早晚,各有好处,成名早发展空间大,我成名晚,却比他们多读了几十年的书,更有份量。”

作者:piikee | 分类:抖音直播 | 浏览:24 | 评论:0